犯罪防治學系(桃園校區)
學系特色
本系教育宗旨以培養「犯罪防治、公共安全、司法社工」相關專業領域人才為主,整合刑事司法、安全管理與社會工作之理論與實務,落實知能並進、學用合一,使學生能具備專業知識、技能與國際視野。
學科意涵
犯罪防治學系係刑事司法範疇的延伸,結合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等社會與心理學群相關領域規範之學科,串連預防(或防治)、救助及輔導的過程,進而達到跨域整合的能力。
學習方法

歸納學習法:透過專業課程的修習,歸納該學科相關領域知識,強化理論基礎及綜合解析能力。[圖解:專業領域範疇圖示]
專題撰寫與發表:透過與他人團隊合作,選定一個特定主題,進行專題研究討論,利用相關研究工具,撰寫成專題報告;並透過成果發表方式,清楚且系統的陳述內容,培養合作溝通與協調,及強化撰寫與表達等能力。[圖解: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

實務實習:透過對實務機構的了解,遞交個人計畫書及旅利申請實習機會;並由實務機構指派專人協助督導,引導學生確實了解單位業務性質及處理流程,進而培養人際溝通及應對協調等能力,並達到從做中學的實務經驗。並於實習結束後,透過成果會方式,彼此分享實習心得,提供學生及單位對應回饋。[圖解:教師訪視實習學生狀況]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廣義的刑事司法體系含警政、司法及犯罪矯正單位等各相關機構,但因當前社會錯綜複雜的各型態犯罪問題, 須藉助多元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從各種角度各場域,進行整合的研究,找出諸多現象的根源,據以研擬整合性的犯罪防治策略;故特以犯罪防治為主軸,串連司法社工與公共安全,比社會工作相關學系或法律學系著重視於刑事司法與社工矯正等資源的鏈結。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 犯罪防治學系一定是警官。
- 犯罪防治學系一定是社工師。
- 犯罪防治學系未來一定要當保全。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 犯罪防治學系不需要學習數理或管理等知識。
- 犯罪防治學系跟法律系相似,都在學習法條。
補充提醒與說明
學生可選擇心理系、公事系等相關社會科學為主修領域;另可修習輔系課程、跨領域學程等,發展個人的競爭優勢。同時建議自由轉換主修學程,有助於學生探索職涯性向,適性發展並發揮個人潛能,強化個人競爭力。
多元能力
閱讀理解:能理解文章的意涵與邏輯,及所想傳達的訊息與想法。
組織能力:能掌握細節、依規則有系統地安排事務或完成任務。
文書處理:能快速地查找與記錄資料,妥善管理並檢核其是否精確。
領導協調:能帶領大家執行任務或為相同目標而共同努力。
外語能力:外國語文聽說讀寫能力。
個人特質
自信心:自信自重,肯定自我,喜愛自我;有較高的能力感、勝任感及控制感,不易受他人表現影響。
情緒性:心平氣和情緒穩定,溫和自在,面對現實意志堅定,心情不易動搖。
豁達性:神經不敏感,從容豁達大而化之,忽視放下氣定神閑。
開朗性:樂觀開朗精神飽滿,心無掛礙輕鬆愉快,幸福滿足心理負擔低。
客觀性:多元客觀,易於參考接納外部意見,願意接納意見並有彈性。
親和性:熱心,溫和,和善,關懷同情他人,幫助他人,追求和諧,重視利他。
合作性: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事情;能包容,勉力求全,願意妥協。
秩序性:喜愛周延規劃,做事按部就班有條理,事物整理的井然有序、不紊亂。
深思性:思考深入,審慎嚴謹,考慮周詳。要收集完整資訊再做決定,盡力面面俱到。考量若不周詳寧可延遲。
勇悍性:有勇悍無懼的力量面對困難挑戰或未知情境,並努力解決困難。
適合從事工作
社工員
- 建立個案管理系統,進行家庭訪問,協助家庭關係重建。
- 社會資源連結,整合社區資源。
- 整合心理衛生資源、辦理團體活動。
- 申請計畫案、個案諮商、心理暨社會評估及處置、辦理。
觀護人
於對受矯治人進行輔導,使其能再一次適應社會規範,重新回歸社會,洗滌誤入歧途的青年或成人的心靈,讓他們回到正確的道路上,開啟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