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學院106學年度正式上路,應用統計與資料科學系和經濟與金融學系移撥,在轉型之際,統資系主任林真真率領該系和經濟系師生22人,於7/13-17完成上海移地教學及企業參訪活動,為再出發畜滿能量。
此行,先於7/14和銘傳姊妹校上海大學(2013年和銘傳結盟)經濟學院院長聶永有率該院副院長殷鳳及金融系主任倪中新、金融訊息研究中心等10位師生,和銘傳金融學院師生進行學術交流,雙方針對研究、課程、產學、國際交流等討論熱烈,並初步決定由金融學院在今年年底邀請該校來銘傳進行論壇,促成兩校簽署雙學位協議。聶院長今年曾隨同該校校長來台參加本校60週年校慶兩岸高教論壇,對李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成就讚譽有加。
7/15上午,則參訪上海芮羚數字營銷控股公司,該企業是統資系系友林翰霆於2015年在中國註冊設立。林翰霆說明,公司以數據產品開發、跨境點商服務以及營校業務為主,創始團隊來自於杭州阿里集團,在市場營銷、電傷、數據產品領域時戰經驗均超過8年。7/15下午,師生在林翰霆校友安排下,參加一場頗具意義的企業沙龍活動,本次主題為「數據如何讓營銷如虎添翼」,有信勵訊息科技公司總經理張力、企業家徐百威、來自銘傳大學大數據專家李御璽(資工系和統資系合聘教授)等5位實戰企業家分享及圓桌論壇,讓師生們體會數據的收集無所不在、五感與情感都可化為數據、數據與體驗交互影響的大數據趨勢。
除了移地教學和企業參訪外,師長們另訪王俠軍和沈靜君校友經營的八方新氣上海藝廊,體會白瓷藝術的深層文化底蘊,共享一場茶席會。而師生、校友也走訪環球金融中心、世博中國館、外灘、朱家角古鎮、田子坊、MSO創意元、多倫路歷史街區、新天地等景點,體會新舊文化的並陳,化為未來無所不在的數據研究題材。
華教系2017年暑期海外華語教學實習,在教學卓越計畫和國際學院經費支持下,該系33位同學在5位老師率領下,和海外校友會緊密結合,拓展海外實習版圖,分五路前往美國密西根州和加州、加拿大多倫多、日本東京等地十校進行實習活動,落實學生一圓海外實習夢,累積學生實戰經驗,提升外語能力,拓廣國際視野,為國際職場提前布局。
華教系今年初分別和加拿大銘華中文學校和日本新宿御苑日語研修學院簽訂海外實習合約,兩校創辦人兼校長趙美然和黃美女校友,同時提供4個名額給母校華教系同學前往實習。今年華教系暑假出國實習有:美國分校6/25-7/29由胡瑞雪老師率蘇琬婷、吳若琳、李昕、高佳程、彭聖芸、李若琦、曾豐銘、黃子瑄、詹淳友等9位同學,加拿大銘華中文學校7/27-8/14由胡文菊老師率林玟廷、楊喬涵、鄭亦伶、郭昀蓁等4位同學,日本東京新宿御苑王昱勻老師7/24-8/5率李一寰、羌小蘋、王媛聆、許雅恬等4位同學,舊金山又興中文學校由江惜美老師7/23-8/4率陳亮妘和羅意茜兩位同學。
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華教系彭芝瑜、費莞倩、陳慧樺、劉于瑄、杜杰勳、楊舒帆、簡佑宜、王韻堯、劉康玄、孫意絜、曾叙堯、劉玉萱12位同學,在胡依嘉老師帶領下,暑假分別前往洛杉磯/唱中文學校和南灣中文學校,舊金山/光慧中文學校和西來中文學校進行華語教學實習。而海華基金會則補助王鐿雯和李宜珊2位學生前往北加州天樂語文學校和小樹苗模特梭利國際學校擔任華語志工。
胡文菊老師及4位蒞臨多倫多華裔青少年夏令營參與實習兩週,在校生出國實習是母校在其他大學中獨具一格的創舉,為畢業在即的同學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多倫多校友會為表示對在校學妹們的熱烈歡迎及關注,特於7/30中午12時於校友洪錦惠家以舉辦聚餐方式歡迎由母校前來多倫多的老師及學妹們。赴日本校友除進行華語教學實習外,該校中文部主任長谷川有望還帶領她們體驗日本文化,並在8/1宴請銘傳師生品嚐日本料理。而北加州校友會會長鄭沅也熱情歡迎華教系師生前往舊金山實習。
為提升學生國際觀,建築系於暑假期間進行一連串移地教學,地區從兩岸線至亞洲線遠至歐洲線,以擴展建築系學生視野。
首先是由該系王至毅、顏睦軒、陳淑慧老師帶領四、五年級同學7/9-7/27前往德國、法國、瑞士等歐洲國家參訪各有名經典建築及建築師作品;8/15-8/20由李芝瑜主任、單世瑄老師及徐明松老師帶領二、三年級同學前往湖南大學交流,進行為期六天的工作營˙;緊接著進行七天的徽州移地教學,讓同學感受不同的文化建築。暑假的尾聲由系上的李芝瑜主任與梁業琦老師於8/26-8/31帶領碩士班學生前往泰國移地教學,體驗當地街道市集活動、商業建築、大師建築、美術館、綠建築設計等泰國各項的建築文化。
建築系學生在師長帶領下,藉由一系列移地教學的學習之旅,透過不同文化進行建築深度體驗。
教育研究所利用暑假期間,安排二門海外教育研習課程,赴本校的四所姊妹大學交流:日本近畿大學及大阪商業大學,以及大陸的四川大學與成都大學展開參訪與交流等活動,以拓展國際視野,提升教育品質。
為實踐本校創辦人包德明博士一念「人之兒女,己之兒女」三化「卓越化、專業化、國際化」的教育目標。教育所師生利用暑期時間拓展海外教育研習、海外交流與互動的機會。
8/1-6由教育研究所謝念慈教授,率領教育研究所師生共29人,參訪日本姐妹校近畿大學及大阪商業大學。該二校都是日本知名大學,其中近畿大學簡稱為「近大」,本部設於日本大阪府東大阪市,是日本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著名私立大學,位列日本關西地區傳統八大私立(關關同立、產近甲龍)的第二梯隊,屬於關西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私立名校之一;大阪商業大學設有綜合經營學部(經營學科、商學科、公共經營學科)、經濟學部(經濟學科),大學院有地域政策學研究科(地域經濟政策專攻、經營革新專攻),專攻科有商業專攻、經濟專攻。辦學理念:培養對世界有用的人材,這是大阪商業大學的使命,讓本校師生收穫良多。
8/8-15大陸四川團,由教育所所長張國保及林和春教授,率領教育所師生共22人,參訪四川大學及成都大學。四川大學是大陸著名的985高校,有6.9萬人學生(不含進修推廣生),號稱大陸前三大規模高校,辦學品質素有特色及口碑,對中國高校貢獻良多;成都大學簡稱成大,是四川省成都市重要的重點高校之一,與本校對接的窗口是成都大學師範學院,該學院對學前教育及國民小學教育著有研究水準,未來在教育交流上有許多可和本校教育研究所與師資培育互動及合作機會。
教育所所長張國保表示,海外教育研習課程除了帶領師生有機會赴海外參訪交流,同時也代表銘傳大學宣傳校威,由於本校重視國際化且陸生人數年年第一,教育研究所海外研習課程(一)以大陸為主,海外研習課程(二)則以大陸以外的國家為主,每年的海外研習課程均深獲同學們的喜愛,不但與銘傳姊妹大學師生交流互動,對拓展國際視野,增進師生專業成長與互動,落實教育文化交流,發揮莫大收穫。
張所長表示,教育研究所能夠順利完成任務,除了感謝學校的支持與指導,更要感謝國際教育處與大陸教育處等長官與同仁們的協助、幫忙與指導,讓參與的師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與懷念,更為研究所的課程學習留下永恆的回憶。
諮商與工商心理系為愛啟程「2017第四屆單車慈善與環保之旅」6/2-4圓滿落幕完成,由心理系副教授許金田帶領35位師生,從淡水站出發,橫跨北海岸,單車長征160公里,赴宜蘭進行環保淨灘、志工服務,以行動參與偏鄉關懷與環保活動。
本活動為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休閒教育」課程,所展開的服務學習校外教學,旨在訓練大學生學習課外活動設計與行程規劃能力,藉由活動的參與和實際體驗,喚起大學生的社會關懷與自然環境保護意識。
延續過去三屆的慈善環保自行車的活動精神,今年第四屆腳踏車慈善與環保之旅,6/2由心理系副教授許金田帶領師生共35人,於淡水捷運站集合並完成誓師活動,隨即展開為期3天的「第四屆心理騎跡宜蘭行 – 單車慈善與環保之旅」。
在活動正式展開前,心理系特別以「關懷偏鄉,認識伊甸基金會宜蘭教養院」為主題,在桃園校區發起為期三週的「募心不募款」活動,喚起全校師生共同關注偏鄉貧孤兒童議題,活動重於「募心」而非「募款」,因此規定學生每人捐款上限20元,教師每人上限50元,以及捐贈發票。累積共募得新台幣5000元,發票125餘張,全數捐給伊甸基金會宜蘭教養院,表達銘傳大學師生的愛心。
連續三天的活動,同學們不僅經歷全程160公里的單車長征,同時也跨越蜿蜒陡峭的台二丙線基福公路的淬煉,橫跨北海岸的挑戰,期間雖然遇到豪大雨,但團隊隨時觀察天氣狀況,並即時應變與調整路線,使活動平安圓滿順利;亦在此旅途中,完成宜蘭頭城海灘淨灘、伊甸基金會宜蘭教養院志工服務學習活動,整趟旅程中蘊含了許多甘苦、疲憊與考驗,相信同學透過此次行動實踐,在心中一定充滿了無限的感動與成就感。
品設系副教授陳振甫6/25-7/13率領18位學生赴韓國鮮文大學(Sun Moon University)進行移地教學,參加由該校的Industry-Cooperation Education Center主任權晉伯教授與該校中國學科主任李宣侚教授共同主持的「C3 School Global Capstone Design」國際研習課程,課程強調創意思考與設計製作,藉由來自不同學系專業的學員組成8個小組,期間用中韓英等語言討論,互相腦力激盪,發揮團隊分工合作,整個研習課程濃縮在13天,共45小時的學習,最後結果發表順利。
同學們的心得都認為,透過移地教學活動,除了設計專業上的應用,也藉由假日至首爾的文化體驗,觀察韓國當地的風土民情,以及熟悉韓國鮮文大學的學習環境,結交異國朋友,讓參與的同學們都有深刻的回憶,也對於學習有所成長。個人身為領隊老師,全程陪同上課,瞭解同學們的學習狀況,解決各類的學習與生活問題,能在如此長的時間之下順利完成此次移地教學任務,且同學們表現良好,殊屬不易。
法律學院顏廷棟教授7/13-17帶領法律學院林怡萱、黃麗靜、謝明穎、洪小筑、黃亭毓及徐克宣等六位同學赴姊妹校日本近畿大學進行交流研習。
研習期間法律學院同學以「大法官釋字第748號─同性婚姻問題」進行深度報告,探討台灣相關法條、釋憲重點(包括贊成派及反對派)、國外報導及個人心得等,引起在場台日師生熱烈討論,相互提出各國法律制度及文化差異之問題點,充分達到國際交流效果、擴展同學國際視野。
而日本國立岩手大學深澤泰弘副教授及帝京大學品川仁美講師,9/3則帶領同學至法律學院參訪交流,並於基河校區J317教室舉辦專題研討座談會。會中岩手及帝京大學同學分別介紹校特色與當地文化,讓本校法律學子更加認識者二所在日本法界頗負盛名的學府。
應日系副教授蔡豐琪7/10-23帶領11名學生(應日5名、觀光1名、資管1名、應英1名及華教3名),前往日本久留米大學進行暑期日語研修團,與韓國、義大利、西班牙、大陸等19位學生一同研修。
除了日文課程外,期間也體驗夏季和服、浴衣的穿著及品嚐日本抹茶,並有手繪明信片、手作壽司、高良大社參拜等文化體驗之旅。此外,規劃有3天2夜的寄宿家庭活動,讓學生能到親切的寄宿家庭,實際體驗到日本生活情況及九州人的熱情。課程多元且豐富,讓學生今年暑假留下難忘且充實的回憶。
“我愛你中國,親愛的母親。”耳機裡回蕩著這首歌,微信的訊息持續的傳送著,去年重慶夏令營的內地朋友們正在用訊息聊著天,從上次的離別到現在我們都持續聯絡著,也成了密不可分的摯友,這時手機訊息突然通知新一屆的千人夏令營活動可以開始報名了,一抹微笑在臉上揚起,不假思索的把報名表單填寫完成,並告知父母這個暑假,我即將再次踏上大陸這塊既迷人又令人想念的土地,探索大陸不同地方的風俗民情與美景。
盼著盼著前往北京的日子越來越近,心裡實在是既期待又興奮不已,終於等到七月四號這個重要的日子,坐上飛機,踏上前往大陸的旅程。
北京和寶島的距離很近,貌似象徵著大陸與寶島的關係是緊緊連結在一起的,下了飛機,北京的空氣似乎沒有想像中的糟糕,貌似連北京的空氣都歡迎著我們這些臺灣同胞的到來一般,由於抵達的時候天色已晚,我們搭著台聯替我們安排的舒適遊覽車回到北京國際飯店,經過一番的梳洗後,相約到飯店大廳一同練習為明天夏令營開幕所準備的開幕表演。
第一天北京的早晨很美,我們房間的視野相當開闊,起了個大早,相約大夥一起享用飯店美味的早餐。千人夏令營的開幕式非常的盛大,我們的開幕表演也很順利的完成,聽完領導們的致詞,感到非常的熱情也朝氣十足,讓我們如同回家一般親切,也在企業家與學者們的演講中,為開幕儀式畫下了完美的句點。下午的行程我可是滿心期待著,798文化區是去年參加營隊沒有造訪過的行程,果然不失所望的充滿藝術氣息與浪漫氛圍,漫步在798內的我,化身為攝影家與藝術家,眼睛化做照相機,拍攝文化區中的美景;腦袋化做畫筆,紀錄文化區中的創意,這是一個讓我流連忘返的地方。
其他的景點雖然去年都曾經遊覽過,但是再次造訪時還是非常的震撼,不管是細緻而精美的頤和園、險峻的居庸關長城和攻頂時留下的汗水,又或是故宮的恢弘和國家博物館的大氣,都讓我感動許久,恨不得擁有一道任意門,能隨時駐足在這些場所中,但這是我癡心妄想的事,又或許曾經的美好才能真正造就美好的地方吧!我是這麼想的。留在北京的最後一天,參觀北京人民大學的校園、體驗京劇臉譜的繪製,一邊享用學校準備的美食、一邊觀賞各個學校準備的表演,就在熱情的人大志願者和親近的領導的道別之下,離開了北京,坐在車上的我奮力的揮手道別,我想,我會想念北京這些朋友們與北京這塊土地的。
第六天起了個大早,坐著動車,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了我未曾造訪的合肥,合肥不同於北京歷史之都的源遠流長,南方的風情萬種是我對合肥下的形容詞。首站前往安徽大學參訪,與安徽大學的志願者交流接觸後,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瞭解,在表演與遊戲的催化下,彼此的關係更進一步了,志願者們的好客精神也感染了我們,使我們變得活潑了起來。隔天造訪了劉銘傳先生的故居與墓園,捧著祭祀用的鮮花座,帶著莊嚴的心爬上了長樓梯祭拜了劉銘傳先生,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所流傳下來慎終追遠的精神,是我們這些後生晚輩必需學習的,也給了剛好就讀銘傳大學的我一個特別的經驗。
如詩如畫的宏村與宛如仙境的黃山是我在安徽看到的最驚豔的景點。清一色整齊劃一的徽派建築讓宏村井然有序,裡面充滿特色的商店互相輝映著,繁忙電動車的喇叭聲此起彼伏,整個宏村被浪漫卻實際的衝突氣氛包圍著,宏村所營造的場所精神與精緻的建築也給了就讀建築系的我起了療愈與滿足的心靈享受,一個早晨的時光是很奢侈的,我想如果可以,在這裡待上一整天都沒有問題。坐著遊覽車晃著晃著,把些許疲憊的我晃進了夢鄉,夢鄉中的我夢見了仙境,仙境裡高山聳立、雲霧繚繞,那是一個格外沉靜卻動心的地方,坐上了索道,下了索道的我睜開了雙眼,那豈不是我夢中的仙境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天下第一奇山的美名果然是名不虛傳,在登山的路上雖然路途險峻又下著翩翩細雨,但沿途映入眼簾的美景早已讓我忘卻疲憊與艱辛,我想這就是“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的身體力行,萬萬沒想到登山也登出了個道理來,實在是名利雙收、一石二鳥的一趟黃山之旅。
光陰如隙駒的十一天過去,轉眼間已經是在大陸的最後一天,杭州的西湖為這趟內地游演奏了完美的終章,踏入機場、坐上飛機,這才意識到這趟旅程已經結束,頭靠著機窗的我看著窗外,默默流下了兩行的眼淚,忘不了在大陸的點點滴滴,忘不了志願者與領導的熱情款待,我想我已經開始想念在北京還有安徽的一切,也期待大陸同胞能來臺灣遊玩,身為東道主一定為大家打點的妥妥貼貼,最後感謝台聯的大力幫助,為了兩岸的交流,招待我們到大陸走一回,再次感謝台聯的領導,也感謝老師全程的陪伴,把我們當成自己子女一般的細心照顧,這份情一定會謹記在心、沒齒難忘,雖然旅程已經結束了,但回到臺灣的我彷彿心還系在大陸,這次是第二次造訪大陸,相信一定還有機會再訪此地,若這趟旅程是部精采的電影,看著電影的字幕跑馬燈播放著,我想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看另一部電影了!(作者:吳冠廷 銘傳大學)
一直想出國留學,享受外國文化風情、體驗國外開明學制,卻苦無機會與實踐動力,直到某天仲夏,在校園裡看見國教處的「海外交流計劃」文宣,深埋許久的留學大夢種子已悄然在心中萌芽,我告訴我自己:「我一定要成功」。
逐夢的過程是辛苦的、是孤獨的,要在繁忙課業之餘了解申請細節,要不顧同學邀約獨自準備語言測驗,要冒著延畢危機與師長溝通,現在想起連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我到底是怎麼熬過來的?」而這段逐夢之路,整整耗時兩年。
一年的英倫體驗,有歡笑、也有淚水,時而感到孤獨,卻知道自己決不孤單。懷著滿腔熱情到了國外,卻可能因一絲挫折導致潰敗,這些過程我經歷過,途中甚至還因房契問題收到法院傳票,但我克服了、走過來了,現在想起滿懷笑意,心中甜甜的,我很驕傲自己順利取得學位,也很感謝一路上曾幫助我的朋友,謝謝你們,讓我擁有如此美好的回憶。
如果你不夠獨立,那這段異國之旅絕對能讓人瞬間成長、如果你對未來感到迷惘,那這段歷程絕對能讓你豁然開朗,我珍惜這段時光,也感謝銘傳大學能提供這麼完整的國外交流計劃,因為這次機會,也讓我在回台後,憑著在英國取得的學識和作品,順利在一周內找到工作,現在的我是名時尚編輯,我很驕傲我曾就讀銘傳大學,也很歡迎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的你,加入銘傳這個溫暖的大家庭。
現在我因銘傳的薰陶,正準備在職場翱翔,也希望心中對未來茫然的你,能尾隨我的腳步一起飛翔。準備好了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對未來的美好人生,放肆的綻放光芒。
出走,流浪,壯遊
出走前,挑了張中國地圖帶到上海,於是常在意地望著那張「大陸」,開始在內心畫著「流浪」的藍圖,在異地出走。流浪不需要規劃,你要的流浪生活,你自己決定。
安頓宿舍後,帶上一小疊紙鈔,繫上一卡皮箱,掛著室友們的叮嚀,冷冽刺骨的寒冬,闔上宿舍房門,四周寂靜聊賴,踏上走廊的步伐帶動了行李箱的輪子畫過地面,那聲響是「流浪」的聲音。那是張沒有回程期限的單程票,而我在千里之外的北方雪國流浪半個多月再回到溫暖的江南,回上海不出十多天,便又將自己放逐在陌天生地,那張「大陸」上開始有流浪的蹤跡,而你不禁開始懷疑這樣的「出走」,若有似無的孤獨常向你襲來,你總能抵擋也在身上留下她來過的證據,你不知道答案是甚麼,所以時而駐足停留,時而馬不停蹄的延伸腳印。漸漸地你明白壯遊的本身是流浪,流浪的關鍵是出走,出走的大門是鑰匙,而鑰匙是你的心。
很多人總問;為甚麼是「中國」?以前總有許虛浮的答案,甚至去界定中國與台灣有多大的不同,現在你知道中國與台灣有多麼密切。我看見了中國現代文化矛盾,同時也領教了中國人的磅礡大器,兩岸之間的微妙關係,你更能從此角度去看中國,從中國看世界,再從世界看回台灣,從台灣檢視自己。走遍大江大海,你知曉了中國人的氣,東北人的霸氣,南方人的驕氣,中原人的傲氣,川藏人的豪氣,這樣的氣勢凌人,令你有幾分怯步,也令你擁有你未曾可知的膽識。
出走前總期待有所改變,出走後則想不變則是變,你知道內涵的重要性,就像那高山聳立,而當你眺望聽見山的沉默,卻知道山的氣不言而喻,你不敢說回台灣後改變多少,卻欣喜聽見他們說你的氣更加不同了。
每個人都該有一次出走的機會,若做出改變的那個人不是你,那會是誰?如果不是現在,那會是何時?
一開始我所就讀的系所為醫療資訊與管理學系簡稱醫管系,再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後,對於本系所的教學方向有了相當的概念,也瞭解到了本系所未來四年大概的課程規劃,因此我開始思考有關於自己的興趣與未來。
從小我就對於商科較有興趣,也許是因為父母親從商,而我在數理科方面的成績也較為突出,因此在高中生大學時,商管科系一直是我的第一志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評估,也去瞭解過商關科系的課程內容,更加確定自己想要學習的方向,我開始找尋相關的機會,像是轉系或是輔系,後來在學校網站上找到有關於轉系的相關資訊,便開始著手準備。
校內轉的部分較於方便,因為只需要在學成績及面試,不過名額有限,隨著你要報考的科系越熱門,你的機會就越小,舉例來說,國企系今年校內轉決定招收2個名額,不管有多少學生來報名,依舊只錄取兩位,所以報名人數越多,錄取率當然就越低囉。
後來透過校內轉系的方式,成功轉到了我現在的系所,國際企業學系簡稱國企系,看似兩個不相關的科系,但其實在大一的課程上兩者內容是差不多的,因為都是屬於基礎的管理課程,像是會計、經濟、微積分…等,也因此在轉系的學分抵免上我並沒有太多的障礙,也不用以降轉或是多讀一年的方式來學習。很開心最後能夠繼續朝著自己的目標與規劃前進,也期許未來的自己,能更不一樣。
「老爸,我想去蘭州大學。」記得我坐在茶几前用堅定的語氣跟我爸提出這個重大的決定。
一開始吃不慣這裡的食物,總覺得太油太鹹,牛肉麵裡不是找不到牛肉,就是湯鹹的吞一口喉嚨好像就縮起來一樣,五個月後,進入麵店就如同老饕一般的熟練的點「二細,乾辣子」。
為了妥善安排在大陸珍貴的時間,校內的課我安排在周三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而原本為了抵免學分而選了管理學院雷亮老師的市場營銷課這裡的課程,讓我最喜歡的是﷽﷽﷽﷽州交換時,每週三做,竟然成為我在蘭州交換時,每週三坐最早校車去榆中校區的動力。我主修傳播管理,因此在管理課程上的案例基本偏重在媒體的分享(例如facebook、凱擘大寬頻)。來到蘭州,雷老師在不同的營銷方法以及理論介紹上,都引用了世界大品牌(例如:DELL電腦、西南航空⋯⋯)讓學生增加國際視野,最特別的是也會針對中國境內目前的營銷手段分析利弊,或者是直接將中國自有品牌的行銷方法融入課程當中,不僅讓中國學生認識國內品牌,也讓我一個交換學生瞭解更多。除了老師對於教學的活力,同學認真的態度跟獨立的思考更讓我驚訝,每位同學都認真與老師互動,參與討論及回答,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距離只有討論,這讓我對亞洲傳統填鴨式教育大大的改觀。
來蘭州,我喜歡這裡的單純,西北的大漠風情不減少人的可愛只增添了風情。在蘭大,我喜愛老師的熱忱與同學營造出來的上課氛圍,西北的地理位置不削減求知的心態只強化了學習的神聖。
記得歡迎宴時老師問我為什麼選蘭大,我說了那句「以後我還有機會去上海、去北京玩,所以我選了一個一輩子可能只有機會去一次的城市。」現在的我對這個答案很矛盾,這段時間與蘭州朝夕相處,這裡變成我第二個歸宿。